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故里情深 > 白象山石刻

白象山石刻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2/1/20 15:35:15|栏目:故里情深 |浏览次数: 4153


东至一中后面的白象山上,有纪念北宋时期建德县令梅尧臣的梅公亭遗址和几方摩崖石刻。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现实主义诗人。为诗主张写实,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有《宛陵集》及《梅氏诗评》传世。景祐元年(1034)至五年任建德县令,为人诚厚,体察民情,用诗歌表达百姓怨愤,留有《南有嘉茗赋》等诗篇,做了许多惠政爱民的好事善事。

《建德县志》记载:梅尧臣离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嘉定(1208-1224)年间,把县城改称梅城,并在其官舍西,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梦规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亭为梅公亭,后废。元代,县令吴师道崇敬梅尧臣,至正二年(1342),在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作《梅公亭记》,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喻成龙先后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邑人再次重建。

民国三年(1914),被誉为“模范县长”的王人鹏第六次重修梅公亭。亭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面筒形黑色陶瓦,雕梁画栋,四角飞翘。周植松竹,景色宜人。该亭毁于“文革”后期。

梅公亭修建好后,王人鹏及邑人许世英、周馥等纷纷作文刻碑、题诗摹泐于亭基岩壁,以示赞许、纪念。

王人鹏摩崖石刻曰:“‘一亭缥缈临秋浦,两岸波涛送晚潮’,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迨民国壬子(1912)莅官建德,越明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名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鹏记。”记叙了亭成时的愉悦之情及建德改名秋浦的梦趣。

王人鹏《丁巳夏日题壁》:“白象山头镇日临,十年树木寄深心。惟期柏老成苍古,已觉枝新满绿阴。梅雨酣时且酌酒,松风声里好挥琴。高歌一阕南薰曲,留待诗人共赏音。”诗文饱含深情,“酌酒”“挥琴”,给人以诗歌的温度和丰富的画面感:初夏的梅雨季节,作者忙完冗杂的公务,清幽恬静的来到新建成的白象山梅公亭,与淅淅梅雨、山林松涛悠然相会,把酒抚琴,闲情偶寄;俯瞰治理下的城内外芒种乐业景象,喜悦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邑人许世英《丁巳季秋登白象山题壁》:“离家十八载,今日复登临。玉垒浮云净,兰溪秋色深。桑麻都遍野,桃李渐成阴。令尹称贤哲,悠悠契素心。”诗中的“玉垒浮云”出自杜甫诗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指玉垒山;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兰溪,建德别称;“玉垒浮云净,兰溪秋色深”展现诗人离乡十八年后再次登临白象山,看到家乡在“模范县长”治理下,祥和安定时的心境。“令尹”,泛指地方行政长官,梅尧臣有诗句:“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许世英诗中“令尹”,借指梅尧臣、王人鹏等贤哲。

邑人周馥《秋浦梅公亭纪事碑》,现存白象山下的东至一中校园内,碑文七百余字,对王人鹏重修梅公亭、奖励监犯并得到乡绅襄助的事实,给予高度评价,阐发其社会意义,谓曰“三善”:善政、爱民、移风易俗。

元代吴师道重修梅公亭时,作有“半在山林”石额,赞许梅尧臣半仕半隐、平和闲适的诗意人生,镶嵌于亭畔石壁;石额不知何年月被盗,仅存一处框底。

百年消逝,白象山上王人鹏、许世英、周馥等碑刻、梅公亭遗址,仿佛与人们诉说着白象山曾经的辉煌和梅城的古往。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