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辉煌遗故里 是祸是福令人忧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6/7/10 8:55:25|栏目:故里情深 |浏览次数: 4464
游历东至乡间,你会发现,在近代史上算得上赫赫有名的纸坑山周氏留下的一些遗迹值得一看。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清朝的遗物竟大都是水泥构制。
保留至今的接官亭现在仍然是周村最大的建筑物。它建于1910年。当年追随李鸿章从事洋务运动,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尚书的周馥经常回乡祭祀祖宗,亦或为时势所迫,一度辞官回乡隐居。每当周馥回乡,无论是州府衙门,还是京畿要员,都有人驱车乘舆,到这穷乡僻壤,拜访这位重臣。接官亭就是用来接待这些达官贵人的。原接官亭前有门楼,主楼上下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餐厅、厨房,设施豪华。此亭在建筑上颇有特色。就是主框架,包括柱、梁、脊、顶都是用水泥整体浇铸而成的。而且各构件和整体风格是仿木制穿枋。据专家言,这在建筑学上是有着研究价值的。
与接官亭同时落成的还有周氏宗祠的寝室。也是用水泥浇铸而成。结构比接官亭更为精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我,原来人在里面说话,四面回音“叮噹作响”。可惜1958年村干部一夜之间动员村民将封墙、门楼、中厅尽毁,如今留下的是啃不动的寝室水泥框架。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周馥墓地侍立的两排人像和兽像竟然不是石雕,也是水泥注塑而成。此举标识着周氏家人思想深处的维新已经渗透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周氏遗留的水泥建筑,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是建在花园里乡的万善桥。这座建于1933年的水泥桥至今仍然在通向花园、马坑两乡交通干道上服役。
早在上个世纪初,能在偏僻山乡留下这么多的水泥构制,也只有周氏家族能够做到。因为正是周馥的儿子周学熙,这位民族工业巨子早在1906年,就成功的经营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这家水泥厂所生产的马牌水泥一直占驻着我国绝大部分水泥销售市场。
当然,这些水泥制品能够保留至今,还与它们的建筑水平有关。据资料记载,万善桥、接官亭都是请上海著名设计师设计,并由上海的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
现在周馥的后裔有五百多人,全都散居国内外。其中有许多是当代文化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周氏家族的一些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也正在海内外悄然复兴。
作为皖南僻县,东至人对周氏家族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的。在他们眼里,近代周氏家族的兴旺,是一部传奇的历史,是教育后代的乡土教材。虽然周氏家族的后人已经几十年没有回乡了,但他们还希望能与之保持血脉关系。对于周氏家族的遗迹,他们早已注意保护。在石城乡,通往周馥墓地的道路被整饬一新,以便人们瞻仰。在马坑乡,周馥夫人吴氏的墓地入口处几年前也竖起了一座牌坊门楼。
但要真正保护好这些遗迹,需要一大笔资金,对于乡人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经过百年寒暑,当初的宏构精制,如今已是风雨飘摇。最近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万善桥已出现多处裂缝,且立柱钢筋裸露,如不采取措施,随时可能发生桥毁人亡的悲剧。此事不免让人想起一件事。过去周氏在东至还建有一座用水泥整体浇铸的大成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可惜70年代县人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在改修河道时将它置于河道的中间。结果90年代一场山洪,不仅冲毁了大成殿,还因倒塌的大成殿阻水,造成圩堤决口,冲毁两栋校舍,冲走两名学生。
悲剧不能重演。周氏家族的这些遗迹虽然有着文物保护价值,但以目前的处境看来,有安全隐患的,是废是留,应作决断。

图一:接官亭正面。当年的接官亭前有门楼,中有庭院,侧有学堂,整体规模宏大。如今只剩下主体建筑,和水泥地平。







图二:接官亭侧面。



图三:纸坑山周村保留的周氏祠堂寝室部分。100多年前这是村里豪华的建筑,如今与村民相继竖起的小洋楼相比,则是破败不堪。



图四:周氏宗祠寝室仿木制结构屋顶仍可见当初的华丽景象。



图五:坐落在花园里乡的万善桥侧影(周家捐修)



图六:万善桥支柱。



图七:通往周馥墓地的神道两侧,至今还侍立着用水泥注塑成的巨兽像一个,武将像(旧称“翁仲”)四个。这在当时,象征着周馥在朝廷有着较高的官位。



图八:通往周馥墓地的道路两侧有水泥铸成的武官侍立



图九:水泥注塑的武官像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