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办学操守的清朝遗士

张亚琴 |发布时间:2014/6/4 9:39:16|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1908
编者按:民国之前,安徽东至周家出了个大学校长,尽管是由于家族原因才被任命的职务,但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周学熙推行的“新知识与旧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却成为各地书院改办学堂所效法的榜样。而袁世凯的重要谋士杨士琦,在袁“称帝”梦碎抑郁而终时,他的“本学堂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为振兴中国商业造就人才”的理念却成了学校体制改革先风。或许他们不被人们尊崇,可对教育的贡献我们不应抹杀。
周学熙:东至周家四公子
人物简介:周学熙,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安徽东至人。
父亲官至山东巡抚
1901年10月,官立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正式创办,第一批招收新生300名。首任校长(当时称管理总办)是周学熙先生。此前也有史料记载,唐绍仪为山东大学堂的第一任校长。后据研究考证,唐绍仪作为袁世凯的幕僚,虽然在上奏清政府和草拟《山东大学堂章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并没有担任过校长一职。正式被袁世凯委任为山东大学堂首任管理总办的是周学熙。
他的父亲周馥25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入李鸿章府,成为李鸿章信得过的人。凭着对李鸿章的忠诚,周馥很快被提升为四川布政使。李鸿章到了晚年面临与八国联军谈判的诸多棘手难题,便邀远在四川的周馥进京襄理“议和”。其后,周馥与李鸿章一起,承担了与多国列强讲和、签约的千古骂名。这同时也使他平步青云,官职从四川布政使到直隶布政使。1902年5月28日,经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推荐,得以出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主政山东后,即将周馥第四个儿子周学熙带到济南,协助自己谋划“新政”和“洋务”,创建山东大学堂遴选校长时,他又首先想到了周学熙,希望“子承父业”,光大“洋务”思想。
新知识与旧道德结合
1901年10月,山东大学堂开学,管理总办周学熙按照当时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大力整肃校风,订立办学章程。
创办之初就有校长等管理人员80人,各类教师110多人,还有美、英、德、日籍教师8人。虽然专业的划分还不细,但已经分了本科和预科学制三年,并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及格的不能毕业。
他推行“新知识与旧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当时国家动荡、风气日下的环境下,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尤以《山东大学堂章程》在当时的影响最大,成为各地书院改办学堂所效法的榜样。
将自来水引进京城
1903年3月,周学熙受袁世凯派遣到日本考察,使周学熙眼界大开,尤其是日本的教育体制和金融体制的确立,给周学熙留下深刻印象。他把40多天考察的所见所闻,写成《游日记》,提出了“振工兴商,富民强国”的主张。
回国后,他被委任为直隶工艺总局的总办。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后,向慈禧和光绪皇帝推荐周学熙进京“总理京师自来水”事宜。经过两年的努力,1910年2月10日,周学熙将自来水引进京城。
办实业救国
周学熙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办实业,实业救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亲自创办的著名企业有:北京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大苑实业银行、华新纱厂、兴华棉业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唐山启新机器厂。周学熙与江南著名实业家张骞齐名,被誉为“北方实业巨子”,有“南张北周”之说。
经过多年的积累,周学熙亲手营建起一个庞大的事业集团。在中国北方,以天津为基地,形成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周氏企业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