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文化传承 > 探访周馥故里

探访周馥故里

东至县至德小学503中队 郑灿灿|发布时间:2022/11/24 9:20:07|栏目:文化传承 |浏览次数: 1814

期盼了许久的学校“探访周馥故里”研学活动终于开展了,内心的喜悦如同挣脱牢笼的兔子早已按捺不住了。

来到学校,我们快速整理好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探访周馥故里的路程。

刚出发没多久,天空下起了小雨,调皮的雨滴直往我们脸上蹦弹,肆意挥洒着。很快雨就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地漂浮着,好像在和我们结伴而行。

不知不觉中,我们全体五年级师生抵达了周馥故里。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周氏宗祠,这个宗祠由周馥建造,后遭损毁,现在屹立在我们眼前的是其四子周学熙用水泥重新塑造后的模样。虽是重新建造,但历经无数岁月磨砺,也已是满目疮痍。那一根根墙柱被风雨腐蚀褪下了崭新的外衣,变得发黄发黑,似乎轻轻一碰,水泥块就要剥落。仰起头,那布满裂痕的横梁更增添了一丝沧桑感;但沧海桑田并未冲淡它的威严,触着它的柱子,思着它的年代,我似乎看到了它昔日的辉煌……

唤回飘远的思绪,跟着老师,我们来到了伫望亭。映入眼帘的是周馥作的一首诗《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这是周馥晚年回到村子,想起了儿时与母亲的往事时所作。周馥小时候要去往离家70里的地方求学,每年只能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每当周馥要离开的时候,他的妈妈总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院门口,目送周馥背着书箱远去,直到看不见身影为止。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造了“伫望亭”,以示纪念。

最后,我们来到了周馥接官厅。接官厅像个四合院,正中间有个天井。它是后来修建的,融入了现代技术,里面的装修简约大气,两边的墙面上贴满了周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

绕着厅内转了一圈,发现了一条令我感触很深的句子—“周馥自少至老,未尝已废学”。听讲解员说:周馥8岁入私塾,18岁因战乱被迫退学,未能如愿走上求仕之路,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他的一生严于律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75岁高龄时撰写了家训《负暄闲语》,并在晚年亲手抄录《孔子家语》以引导后人,可见他对子孙的呵护和期盼。

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但周氏家族打破了这个禁锢,打造出了“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今天,我有幸探访了周氏传承的文化瑰宝;这次探访,我将铭记于心,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 

    

指导教师:王婧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