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诗词中的家风溯源(三)

洪峻|发布时间:2019/12/12 10:28:40|栏目:轶事史话 |浏览次数: 4923


周馥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人,早年任李鸿章幕府,后相继署永定河道,任津海关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署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甲午战争中总理前敌营务处,后又任山东巡抚、署两江总督,补授署闽浙总督,调补两广总督。从晚清到民国,周馥不但自己硕果累累,其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也各领风骚、灿若群星。即便现在,周氏家族的身影仍衣袂飘飘。盘点周氏家族,有人说家风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周氏家风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去周馥的诗词中找一找吧。


家若既自以“形”为“心”役何独悲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是陶渊明的苦闷。倘若“既自以形为心役”,为黎民做点实事,那该又是另一番人生风景吧?周馥就是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光绪七年(1881),周馥署津海关道,掀开了他治水的人生篇章。1890年7月,永定河、南北运河、大清河两岸堤坝满溢决口多处,数百里间,汪洋一片。周馥亲临现场,督办永定河。他察看灾情,并吟道:


十里一茅庄,长途手倦缰。

风声山岳动,天色水云黄。

沈马年年事,哀鸿处处伤。

补牢原未晚,谁肯惜亡羊。


诗歌解读:

“十里一茅庄”言即村庄稀少,为什么会这样呢?水患无穷啊。同时“十里”也可暗示作者已经走过一村又一村,视察劳顿。此疲惫之情又可以从后一句“长途手倦缰”看出。一个勤于政事、不辞辛苦,又为百姓忧心如焚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这时,风声越来越大,连山岳都似乎撼动了,也许作者心里在想:莫不是又一场大雨即将来临。缘景明情,置身诗境,我们似乎就看到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父母官,正行走在抗洪防险的第一线,他面容憔悴,他眉头紧锁。年近六旬的周馥因国事而鞍马不歇,此情动天也。“沈马年年事,哀鸿处处伤”,尽管灾情年年如此,满目疮痍,但作者却从不放弃,“补牢原未晚”就是周馥治理水患的铮铮誓言。“谁肯惜亡羊”似乎是喃喃自语,其实也是作者彻底根治水患的真情告白。是呀,“惜亡羊”的当然是“主人”,是我们政府官员。短短四十字,一个做真事、干实事的人民公仆就出现在读者眼前,他行走在山水间,他深入灾情一线,他心里装的是百姓死活、人民安危。光绪十八年(1892)周馥在卢沟桥南减水河建石坝,分减盛涨。这次建坝,数人皆熟谙河务,又心力齐同,终于在次年大水之前竣工。这年5月大水,坝上过水近3米,三昼夜未减,而大坝却安然无恙。后18年间仅决堤一次,还非石坝之弊。周馥治水30余年,并著有《治水述要》,是我国治水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周馥无论是理兵,还是务政、经商,他总是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我想周氏百年,周馥就是整个家族的榜样和精神坐标。这里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这里也没有什么礼义仁智信的老生常谈,一切用行动说话。



明目清心显大家风范

民国十年(1921)9月21日,周馥因病逝世。身前育有六子三女,他对子女垂教甚言,曾经留下示儿诗23首。《示海铭二儿》中写道:


武侯戒子书,淡泊与宁静。


圣人百世师,忠恕重垂警。

所贵收放心,欲绝外物屏。

改过如扫地,时见尘满镜。

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

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醒。

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

矢志金石坚,造物难为梗。




诗歌解读:

这里面也有周馥的育子心得。诗中他说到“淡泊与宁静”“收放心”,来抵御各种物质诱惑;他认为“改过如扫地”,不可一日无;他强调读书要“甘苦在心领”,做事学会“思醒”;他还指出意志的重要。这些既是他自己风风雨雨85年的真实写照,也是周氏家族家风最生动的诠释。周馥晚年的家训类著作《负暄闲语》笔者看过,周氏家谱我也细细咀嚼过,但6条家训也好,18条家规也罢,其实真正能让周氏五世风光百年的肯定不是这些冰冷的条文,而是一代代周家人自己做出的表率。耕读也好,实业也罢,选择什么道路并不影响人生的质量,重要的是你必须“一步一从容”,这不仅仅是慎行,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周馥临终遗诗曰:“默数平生事,多邀意外缘。皇天偏厚我,世运愧难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的谦和低调不也是一种让周家后代明目清心的做人风范吗?何为家风?在周馥的诗词中走一遭,你便有了答案。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