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救世爱心坚,佛法无边度大千;
一扫阴霾成净土,要凭毅力使周全。
——《献给在第一线抗击非典诸同志》
八七叟周绍良呈稿
本件诗札是周绍良先生应国家文物出版社《文物》杂志之约而作,内容为致敬抗击“非典”一线同志。其书法庄雅秀朗,清逸出尘,极富书卷气息;是本世纪初那场惊心动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战疫事件之史实见证!
周绍良(1917~2005),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出生于天津,著名实业家周学熙长孙,著名佛学家周叔迦之子。1923年入私塾,1935年至1937年,先后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文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和历史学家孟森、陈垣、钱穆诸先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佛学及书画艺术;随后两年在家读书治学,1940年至1953年,从事多种社会职业工作;1954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1969年9月下放劳动学习;1975年5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退休后到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工作;1980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图文馆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佛教音乐团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等多职;系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周绍良先生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极具价值、极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他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佛学、古代文学、戏曲、红学、民俗、艺术、语言学、史学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尤其在佛学、红学和敦煌学方面更是造诣精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不仅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也深受现代学术思想的影响。所著《敦煌变文汇集》,为世界上第一部变文总集;在佛教方面则以文献研究为主,红学方面更加注重考究实证;他的学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边缘”问题的研究。他认为搞传统文化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不做边缘就没法弄清事情的真相。
作为收藏鉴赏家,周绍良喜好书籍、碑帖拓片和古制名墨,所藏宝卷和珍品世所少见。其收集的唐代墓志拓片就达四千余种,被编纂为《唐代墓志汇编》,供后世学习研究;他还对收藏的清代名墨,研究出版了《清代名墨谈丛》,被誉为建国以来第一部“中国墨史”。而作为佛教居士,他爱国爱教、淡泊名利,又将所集各种版本的各类章回小说逾万册,全部捐给天津市图书馆。为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佛教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