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视频展示 > 视频资料 >

文物带你“游”东至,文化添彩“宅”生活(三)丨周馥接官厅:传承家风文化,彰显建筑艺术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2/3/25 15:30:19|栏目:视频资料 |浏览次数: 2542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文旅局将文化服务阵地转移到线上,自3月22日开始,将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面向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线上文化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海量文化大餐。

本期为市民朋友推荐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馥接官厅。

东至县尧渡镇近郊的梅城村,因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在此任县令,“有德政,人去民仍思之”,故名梅城。梅城村中有一自然村——周村,120余户500余人,村中心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建筑——周馥接官厅,是很多游客的打卡地。

周馥接官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1878年周馥母故回乡丁忧3年期间所建,主要用于接待前来拜谒的同僚、地方官员及乡绅。1924年,为防白蚁侵蚀,周馥第四子、时任民国财政总长周学熙秉承父志,聘请上海名师设计,按原有样式复建后厅,所有梁、柱、枋均以钢筋水泥仿木代之,连榫头、卯眼都不例外。前厅及连廊因是木质结构,1937年被侵华日军烧毁。2020年,县文化和旅游局利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进行整体修缮,复建了门屋及连廊。建成后的周馥接官厅,宽20米,深27.6米,总建筑面积约550平米。

周馥接官厅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201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项目,组委会点评“晚清名臣周馥之子周学熙于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厂,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该项目能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贵在周氏家族对水泥新建材的早期贡献,在于他们以池州东至为“试验地”,先后建设了周氏宗祠享堂、周馥接官厅、东至县万善桥、文庙大殿和周馥墓等。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建筑材料的变革支撑着建筑界的变革。”


周馥接官厅不仅以其建筑价值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被社会广泛关注。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晚清时期政治、军事人物。周馥跟随李鸿章兴办洋务三十余年,诸多称赞,深受李倚重,历任直隶按察使、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是李鸿章在清末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在当时为整顿经济秩序、挽救民族利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东至周氏家族,自周馥开始,在晚清以来的百年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声名远扬、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周家几代人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自己融入民族前进的潮流,人才荟萃,集于一门。究其原因,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6年11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对东至周氏家族、周氏家风给予高度评价:“十九世纪初,东至周家不过蓬门小户一族,但自周馥始,在晚清至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整个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周馥以一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官至两广总督。周馥后人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等更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

纵观周馥一生,一身正气、勇于担当,于国家危难时,治水患、兴实业、理外交,政绩突出;为人处事低调务实、谨慎周密、重义轻利,谦逊勤勉、乐善好施、严于律己,乃族人之道德楷模。周氏族人继承家风,修身养性,做好表率,教育子女,使得周氏家族薪火代代相传,宗亲人才辈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门佳话。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好的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