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馥接官厅保护利用的思考

周胜良|发布时间:2020/7/19 16:48:30|栏目:交流天地 |浏览次数: 4277

坐落在尧渡梅城周村的周馥接官厅维修工作即将完工,随着周村美丽乡村建设、周村路拓宽改造以及周氏家风文化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周馥故里文旅融合价值也将日益显现,周馥接官厅作为周村乃至周氏文化弘扬传播的载体之一,其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接官厅,发挥出其重要的功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周馥接官厅简介

(一)周馥故里:周村

周村,120余户500余人,唐末周繇、周繁兄弟迁居于此而名的村庄,孕育出了周馥家族及《六世书香•百年家风》,誉为周馥故里;原至德县有史记载的首个进士周繇及清末同胞兄弟进士周学海、周学铭都出自这里,堪称“进士村”;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周繇,841-912年,晚唐诗人,“咸通十哲”、“九华四俊”之一,时号“诗禅”,曾任至德县令;咸通十三年进士;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全唐诗》收有22首。弟周繁,学问深醇,品行高洁,以文行著称,时称“至德二周”。

(二)接官厅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接官厅始建于1878年,是周馥当年母故回乡丁忧3年期间,为接待前来探慰的同僚官员所建,属前后两进回廊结构。现存的水泥钢筋建筑为其后厅,是周学熙1924年照原样重建。前厅及回廊因是木质结构,1937年被侵华日军烧毁。2019年,通过争取上级专项支持并整合相关资金,对后厅进行维修,并对前厅及回廊按原样进行复建。即将建成后的接官厅,宽20米,深27.6米,总建筑面积约550平米,其中:前厅160平米,后厅140平米,回廊150平米,天井100平米。

周学熙按原样重建的接官厅,所有梁、柱、枋均以现代建材仿木代之,连榫头、卯眼都不例外,是中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省文物局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1924年同期建造、代表一段时期文化渊源和风流的文庙大成殿,1995年毁于洪水后,周馥接官厅在东至人民心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更加显贵。

2019年,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东至周氏家族新建材(洋灰)建筑遗存”入选,组委会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晚清名臣周馥之子周学熙于1906年创办启新洋灰厂,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该项目能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贵在周氏家族对水泥新建材的早期贡献,在于他们以池州东至为“试验地”,先后建设了周氏宗祠享堂、周馥接官厅、东至县万善桥、文庙大殿和周馥墓等。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建筑材料的变革支撑着建筑界的变革。

一个多世纪以来,周馥接官厅历经风雨,见证了周氏家族的昌荣,见证了周村乃至东至的历史沧桑、变迁发展;是周村重要建筑遗存,是周馥故里最为标志性、最受景仰的建筑。

(三)周馥故里与周氏家族

东至周氏家族自周馥始的百年时间里,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由一代穷儒走向人才辈出、文理并重、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庞大家族,研究发现,周氏家族绵绵瓜瓞的传承中,家规家训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

以中纪委推介的《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为主题的“周氏家风馆”建成开放以来,得到了上至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下到村居社区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已经成为省市县各级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家风教育、青少年研学、传统文化传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成为了东至当下一张闪亮名片。

周氏家风逐渐被学界重视、认可,众多学者纷纷开展周氏家族研究,池州学院专门成立了周氏家风研究中心;《周馥全集》2020年获得国家项目支持,即将出版。以周氏家风展馆内容编辑出版的《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书籍,2019年被省纪委评选为“廉政文化书籍”。周氏家风文化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近几年,慕名来周馥故里寻访、参观周氏家风文化者络绎不绝。仅周氏家风馆每年接待参观者都在万人以上。随着“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周馥故里、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雷雨》与周氏家族、“南张北周”、“邮王故里”、“乐善好施”、“同胞兄弟同榜进士”、“咸通十哲”、“至德二周”等相关概念的传播、名人效应发挥以及宣传力度的加大,来东至探究的专家学者、游人会大幅度增长,影响力及社会效益将与日俱增,周馥故里亦将日趋繁荣。

二、保护利用周馥接官厅的新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战争的社会存在,残破的文物固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感,但修复后的文物更能完好的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能够让更多人直观了解其时的文化,历史的演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变化。充分发掘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合理利用,对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周馥接官厅始建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历经几个朝代、多次战火和文化运动,是周馥故里文化积淀重要载体,饱含周村乃至东至历史文化演变的痕迹印证。

复建接官厅是对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保护,“修旧如旧”并发掘利用好,对于“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着深厚的滋养。

复建的接官厅,让人看到久违的历史痕迹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彰显文物魅力;能够让人了解原汁原味的周氏家族史和这个文化型大家族的起源、流变、迁徙及演化脉络,给人以审视思考,丰富想象空间,激发人们从家族文化的视角,分析这个家族的家风、辈出人才互为表里的家族荣耀、精神蕴含,使人对家风的形成、擅递有个全方位的梳理,从中找寻自己家族闪光点、精神财富,得以修身励志、奋发图强,注重家教、树立好家风。

三、保护利用周馥接官厅的思路与举措

“合理利用,让文物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只有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才能够唤醒文物的历史记忆,凸显文物的自身价值,让古老文物焕发出时代魅力。”

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周馥接官厅,建筑艺术精湛,设计构思大胆,建筑形式上开创性的采用现代建材仿木结构,是周氏家族“中体西用”开明思想的体现、“建筑材料的变革支撑着建筑界的变革”的实证、东至乃至建筑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周氏家风传承的重要场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厅堂陈设、功能运用上应该切合实际,体现出周氏文化品味、东至人文品味,体现历史遗存价值,彰显时代精神。

(一)适度恢复文物面貌,还原文物属性

复建的接官厅,应尊重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赋予文物属性和活化石定位,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从中找寻属于自己家族的精神认同,彰显文物魅力。厅内适度恢复当年面貌,朝门题额、厅堂陈设尽量仿照原来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解密《六世书香•百年家风》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

(二)展示家风传承的脉络

孕育出这个家族的村庄山水地貌、环境肌理,在这里不做考虑以外,家族流变演化、先辈德行积累是好家风成因之关键。因此,接官厅里要专辟栏目展示家风精髓、传承简介。展示方法上,可借助书法、美术、文创艺术以及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铁画、泥塑、根雕等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手法,提升品味。

一是家风、家规家训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家庭家教家风”、“领导干部一定要慎交友、交好友”指示,周氏家风以及周氏“慎交接”等家规家训里都有体现,一脉相承。

邓颖超在周叔弢去世去他家慰问时说:你们周家了不得,十个子女全是大学毕业,十个子女全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前一条有很多人能做到,后一条,据我了解没有哪个大家族做到。

真正优秀的家风是与时俱进的。

二是家族源流及代际之间传承

始祖荆州刺史周访、六世祖“至德二周”周繇、周繁,十八世祖“振武将军”周泰星等对家族的影响;周馥少年家教及思想形成;“乐济会”、“至池会”、“敬慈善堂”等家族义庄的诚惠桑梓精神。

(三)开展校地合作,传承优秀家风、弘扬国学文化

周氏家族几代人为家乡的教育振兴捐资献力,修建文庙、兴办宏毅学舍、敬慈学校,梅城、南门岭、石城等地开办义塾,为教学而设立书局,其优秀的家风值得弘扬。因此,在接官厅的功能应用上,应借助周氏家风品牌和周氏家族的影响力,开展校地联合以及与民间力量的合作。接官厅前后厅,仿“师古堂”教学模式开辟国学基地,利用寒暑假期、双休日,开设“长短结合”的千家诗、书法、绘画、吟诵等国学班,鸡公调、东至民歌等非遗文化以及泥塑、木刻、铁画等民艺传承班;接官厅天井场地,用于“开笔礼”、“汉服礼”等国学礼仪教学;弘扬国学文化,为县域传统文化复兴助力。

(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接官厅将是当地百姓的议事、集会场所,系统组织并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创新方式方法,将接官厅打造成:团结交流的平台、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促进和与搭建和谐的载体,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的宣教场所。

(五)建成对外合作交流基地

一是聘请省内外周氏家族研究的专家教授为顾问,并与省内的安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庆师大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池州学院家风研究中心开展合作,联合设立“宏毅大讲堂”等基地,开展家风讲座和专题学术讲座,传播传统文化、提升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是借助周氏家族影响力,打造“邮王故里”、“《雷雨》与周氏家族”、“周家大院”等概念平台,吸引更多专家、业内人士对东至的关注,聚集资源。

三是充分发掘周馥故里的品牌效应,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力争与知名高校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进行合作挂牌,提升东至的文化学术层次和外在影响力,塑造东至乡村振兴品牌,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样本意义。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