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故里情深 > 古今唐山寺

古今唐山寺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7/10/12 9:00:06|栏目:故里情深 |浏览次数: 8385

在东至县的寺庙中,由佛学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庙名的唯一唐山寺。

唐山寺座落在官港镇与花园乡交界处的秧畈村。这里是尧渡河上游主要支流木坑河、兆吉河、洪畈河、九龙河的交汇处,形成四水归堂之势,被风水先生看作是吉祥之地。


唐山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5年(公元600年)。据开山祖师墓塔前的石碑记载,唐山寺开山之祖乃唐玄奘的徒弟镇江金山寺弘法紫衣大德和尚。该寺历经沧桑,多次毁于战乱。后来唐山寺即为唐御史中丞周繇舍宅而建,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德县志》记载:“唐山寺在县南三十五里,昔系周繇舍宅为之,今其后裔周馥重建”。

明邑人吏部尚书、太子少保 郑三俊曾到唐山寺学堂从师金德范,明崇祯三年(1630年)作有《唐山寺碑记》:

唐山古刹,法侣甚盛,三四十年前,多儒者游,时有老衲照公嘻嘻以喜作佛事,尤与余善。丙申丁酉间,余师养初设皋比于此,四方响臻,余来无下足处,照公独意重余,舍余西楼精舍。寺左乔木中生瑞竹,偏以期余,余自去。照公久溷风尘,每晤必勉余早息,几希乎,有道者,呜呼!照公此意日月不能老也。照公殁几年矣,古德凋丧,衣钵衷退,留有庄田一区,为败僧所弃,儿昱为赎而归。其徒道深,深亦老矣,是亲奉照棒喝者,其长守此土,与寺终始,以永奉照公香火也。梵宇犹在,乔木如故,瑞竹几何,选佛胜场,劫火不坏,照公当再来。深公其善护持之,因索题石。(金远亮点校)

清光绪4年(1878年)周馥因母病逝,在家守孝3年,其间,因妻吴氏信佛,馥常与其到唐山寺进香。见祖宅一带地形风水甚好,便聘请地理先生勘察,认定此地是尧渡河上游主要支流木坑河、兆吉河、洪畈河、九龙河的交汇处,乃四水归堂的吉祥之地,便出重资买下周边山场,并于1880年出资兴建周氏祠堂,重修唐山寺。重修后的寺庙共有地藏殿、十王殿、大佛殿、观音殿和文昌阁、僧房等。周氏祠堂内供奉周氏家族历代祖先牌位及石刻碑记;文昌阁前有一状元台,另建一座小心亭,供游人歇憩。那时候的唐山寺集亭台楼阁为一体,具有唐朝风格规模宏大的集体建筑群。自此以后,山称周家山,寺名周氏唐山寺,其范围南至秧畈村马鞍岭,北至打鼓滩。寺周围的山场和几十亩水田收入供寺内和尚供奉香火用。

周家山是一座圣洁美丽的山,唐山寺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寺,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被历代的文人墨客所青睐。清光绪11年(1886年)年仅13岁的许世英来到唐山寺游览时,曾作一联:唐朝沿见前贤迹,山势犹如太古风。还作有小心亭诗一首。文革时,因修水库,唐山寺被拆除,仅有少数佛像,石匾、石碑及祠堂内周氏祖先牌位被部分农户收藏。

而今的唐山寺是1993年至1995年由秧畈村的长老和县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道邀请多方佛教居士共同募捐集资数十万元,在周家山新建寺庙两座。寺内安放着佛像以及古代“佛法僧宝”印和石刻碑记、石匾等,“唐山寺”额匾由周氏后裔周绍良恳求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从此唐山寺蓬壁生辉,游人不断。

从秧田畈进唐山寺,是一道五华里长的山冲,两侧群山起伏,地势雄伟,林茂果硕,鸟语花香。山中的主要景点有:佛祖宝座、双狮守门、九龙戏珠、黄龙出洞、金龟下海、猛虎跳墙,还有碧波荡漾的唐山寺水库,两边山上的竹木倒映在库水之中,整个库区犹如周家山中的一颗碧玉,流光溢彩,景色迷人。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