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家族研究 > 名中医周学海

名中医周学海

张治安|发布时间:2014/3/17 13:33:48|栏目:家族研究 |浏览次数: 3043



周学海,字澂之,一字健之,咸丰六年(1856)生于建德纸坑山。幼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因家居受到冲击,跟随父母常往江西彭泽县九都山中避难。兵乱稍定,归家时已无完居,靠稠粥度日。父从戎在外,他随母在家,背着小箱子到私塾读书,学习非常用功。
同治三年(1864),随母被父接往金陵,补为县学生员。光绪四年(1878),因祖母病重,随父母回乡省亲,在家充任塾师,教弟学铭、学熙课读,督责极严,弟若稍有懈怠,即加鞭掌,因此两弟文思大进。光绪十一年(1885)拔为贡生,次年因父捐项,部议给奖,后补内阁中书,从山西平定李用清讲学。光绪十四年(1888)秋应乡试,中江南第二十九名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及第,殿试得三甲第十九名,连掇高科,以内阁中书用,分发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命回扬州,任河捕同知,所辖淮堤蜿蜒数百里,流经数州县。他任职期间,常常根据父亲治水的经验,裁曲为直,水畅其流,功效明显,被赏戴花翎加二品衔。当时,周家在泰兴还经营盐运,领有盐运使衔,设泰合成盐号,包运海盐及门市批售,主要经理人则是周氏的一门姻亲。后周学海改任江苏候补道,在任3年,竟未主动去拜望自己的上司。他的人生信念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光绪三十年(1904)父亲升署两江总督,周学海回避任浙江候补道,因病体不支,以假还江宁。1906年5月病故于南京。
周学海由于体弱多病,因此一生中对仕途经济比较淡漠,节俭侓己少交游,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他博览历代医学名著;广研前贤医案,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常給人按脉、开药,医治了不少疑难病症。1890年5月弟学熙大病,久日高烧不退,学海诊断为疹,用验方新编中成方煎药服之,并嘱其妻用黄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间,疹发遍体,始得平安。
他在学术上宗张璐、叶天士,尤重校刊和评点历代医学名著。1891年经其校刊《周氏医学丛书》问世,本书所收名著有:医经、本草、脉学、诊治各类,全书初集为校刊的医籍,多宋、元所刊,世称善本,共12种;二集为周氏撰著或评注,共6种。他还著有《形色外诊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读医随笔》、《伤寒补例》、《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诊脉评脉章句》,汇刻于《周氏医学丛书》内。后来次子(明)逵(仲衡)从医精外科,收藏有其父著作,后又存长子春良家,十年内乱中遭劫,毁于一炬。
《周氏医学丛书》现存主要版本有:光绪十七年至宣统三年,福惠双修馆刻成汇印书。1936年其弟周学熙将刊印原本影印。后东至县人民医院中医主治医师周宥三,在新建县志时,仍收藏有周学海评点名著《马元义印机草全》、《病原喉论》、《张吉古藏府药式》、《小儿药证直诀》等手迹共四本,以及周氏中医传习所(周宥三系该所毕业)教学讲义30余卷。1986年经芜湖中医学校中医师马继松、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叶显纯鉴定,认为有一定的价值,拟予整理,成书传世。
周学海配偶徐氏,育有五子七女。徐氏于宣统元年(1909)逝世。
1909年5月4日,后人将徐氏遗骨移葬于建德祖坟地打鼓滩。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