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焯,字志俊,长期以字称,号艮轩主人,又号市隐,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生。幼年时随祖父和父亲寄居青岛,由于体弱多病,家里送他到崂山疗养。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文学和哲学产生兴趣,期望有朝一日跻身于文人学者之列,而不屑于成为豪商巨贾。但是,当他看到了祖国当时那样的贫穷落后,那样深深的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便跨入了新式学校,学习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1915年,他随家迁住北京,父亲为他请一位英语家庭教师,使他掌握了英语,并涉猎多种书籍。这时。他还参加了美国亚力山大汉弥尔顿商业函授学校,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学,侧重于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专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华新公司第一厂——天津华新纱厂投产后,其父周学熙开始筹办华新第二纱厂——青岛华新纱厂,为了与美国美兴公司洽商订购设备,他选派志俊担任自己的翻译。从此,周志俊走上了经营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道路。
( 以下来自网络)
1950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一架;1954年他所办的华新、信孚、新业、新安等主要工厂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1956年,他主动提出放弃领取定息,支援祖国建设;1979年至1985年,先后向山东省工商联、儿童福利基金会、体育中心捐款6万余元。1984年他委托山东省工商联代为办理手续,将自己应在青岛、上海、南通、无锡等地10多个单位领取的95万元定息,全部上交了国库,还先后购公债、国库券6.8万元,受到了党和社会的尊敬和赞赏。周志俊在建国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担任青岛市人民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山东华建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第三届、四届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山东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并寄语海外亲友,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在爱乡方面,周志俊也和周馥、周学熙一样,都是恋乡爱乡之人,特别是对养育过他们的纸坑山爱得深切。周志俊继承父志,几十年间不断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解囊相助、惠济乡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在宏毅学舍旧址开办私立小学,校名为“至德县周氏敬慈小学”,学生来源于附近的周村、梅城、南门,迅速扩大到徐村、孝义等地,连县城尧渡周围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1949年至德县解放,县教育科派员担任敬慈小学校长,但办学经费仍由周志俊供给。以后周志俊又将历年购买的公债4万元交给家乡人民政府,学校改称“梅城小学”。1980年下半年,周志俊又从解冻资金中再拨3.5万元给梅城小学,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到1995年,敬慈小学的规模扩大为有13个小学班、1个幼儿班,学生总数达500多人。与此同时,周志俊还倡导成立至德县卫生会,在敬慈小学旁创办了至德县仁寿诊所,并委任内侄吴曦春代为管理,此诊所为敬慈小学的学生免费就医,周围百姓在此就医只收挂号费、免收诊费、医药费。周学熙晚年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即赋诗一首,并附言:先公遗命办施医事,忽忽七十年,此愿未尚。今岁儿子明焯始定章则,成立至德卫生会,开办医院,聊以告慰。诗曰:“桑梓疴瘝观七十年,缅怀遗训每泫然;于今创业堪垂统,继述还期后嗣贤“。
建国后,仁寿诊所活动经费仍由周家资助。1980年,私营工商业政策得到落实,周志俊又拨款10.7万元给东至县卫生部门,由县决定建成了尧渡医院新楼,给县城群众治病带来了方便。周志俊1990年病逝济南,东至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县志办分别发了唁电,并派专人代表家乡人民前往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