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石?东至一中西侧山上的石刻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23/2/23 14:28:47|栏目:乡土风情 |浏览次数: 1429

铜鱼山石刻


铜鱼山,位于梅城西北隅,今东至一中西侧,与原文庙大成殿(1995年被洪水冲毁)遥遥相望。老护城河曾环绕山下,流水潺潺,鱼翔浅底。山上嫩竹拔翠,古石峻峭。

《建德县志》载:“此山为元明时园林之地,山上有方塘,活水如画;山半立有太湖古石,形极奇秀”。其中一石竖立如人形状,故称人形石。人形石正面刻有隶书“栖烟”二字,字迹古朴倩隽,此二字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邑令叶祛所镌。左下方刻有“乾隆丁亥初秋辐轩”八字落款。右上方另刻有“同治戊辰年路山丕留题”九字。路呸乃同治丁卯年(1867)至戊辰年(1868)建德县令。历代墨客骚人在瞻谒文庙之余,常登临此山,欣赏古石奇姿,借物喻人,寄托情思。

我想,邑令叶祛登临铜鱼山一定是在春日里的某个早晨,应该是下了一点小雨之后吧。他必是刚刚从盈案的公文中抽身而出,要到野外去放松一下。他信步走去,脚踩泥泞。他上了铜鱼山,山上除了翠竹,就是怪石。他有点失望,他极目远望,看到了白象山、天台山、木坑山、梅山,看到了梅城河水,他呆住了。只见浴日抱霞,春水多情,曳练拖蓝;山含紫烟,莺老燕新,树发春晖。苍岩兮翠点,烟云兮羞桃。翠色兮洗眼,桃红兮悦人。满山鸟唱,犹笑春风犹唤客,万里云烟收眼底。云岚涌起,若丝,若纱,轻锁淡拢,或飘渺于林梢,或悠游于岩崖。薄雾拂林,积素霏微,飘飘然如雨如霰,悠悠然自西自东。氤氲紫色雾霭中,人在仙境自不知。叶祛惊呼“栖烟”。当时叶祛肯定吟了一首诗,可惜诗稿无存,但诗题“栖 烟”却留在了铜鱼山的人形石上。

古道学家曾言,山顶雾气不断,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现代学者也如是说,山雾缭绕,是生态平衡的一种标志。山山树色,滴翠流芳,雾气弥漫,烟笼四崖,铜鱼山连空气都甜起来。在云烟中不断洗炼自己,更新生命,完善自我,不正是古今文人的共同梦想吗?

雨后的铜鱼山的确是“栖烟”的世界,我就是在雨后寻访铜鱼山的。登山而望,云雾似潮水般从四周的山谷向上升腾,茫茫如海,大大小小的峰尖在云雾中忽隐忽现,似蓬莱仙岛;忽儿,一阵强劲的山风吹来,云雾又忽落千丈,形成了汹涌澎湃的瀑布云,沐浴青山绿溶溶;不久,风停了,只剩下缕缕云烟,云雾轻柔如绢,拂着山林,显出淡淡的蓝色。“轻烟薄雾下瑶池,正是方塘泛暖时”,难怪叶祛的胸中能流淌出“栖烟”的诗意。

为什么叫铜鱼山呢?长辈的说法大致如下:人形石上测,曾有一天然的鱼塘,四面都是岩壁,传说方塘内的水是天河的水,鱼呢?当然也是东海内“开小差”溜达出来的铜鱼了。传说终究是传说,龙宫中哪里有什么铜鱼?但铜鱼山真的是游弋在绿色的“池塘”里,因为它四周高低起伏的山脉自然围拢成一方绿色的“堤坝”。这天然的“堤坝”没有一处荒山,满山满岗的树木,绿得天然,绿得壮观,绿得雄胜,绿得永恒,是一颗颗绿色的明珠,他们把铜鱼山捧在中间,这“铜鱼”不就真的游起来了吗?

“铜鱼”这一游,可就游出了传奇,游到了清乾隆邑令叶祛的诗中,游到了同治年间建德县令路山丕的眼前,最终烙在了天下所有文人墨客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 洪峻:安徽省作协会员,县文联杂志《升金湖》编辑。有个人著述1部,主编或参编著作58部。系首届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Copyright © 2019-2023 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16014160号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东至县市民文化中心二楼      电话:0566-3321087      技术支持:池州企速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1447号

  • 扫一扫关注于我们